政府支持
2016年
特教老师“送教上门”用爱和坚持助智障男孩融入社会
2016年
2016宁波市先进社会助残组织(项目)和残疾人自强之星评选中荣获“最具有影响力助残项目”称号
事迹概述:送教上门项目是由宁波市江北区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负责实施,全市唯一一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的“送教”项目。服务对象为不能到校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15周岁重度残疾儿童,每学年不少于110课时。创新“社会融合教育”模式,多名智障儿童送教成效明显,社会反响良好。
主要事迹:时光飞逝,充实而又意义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一转眼,江北区“送教上门”工作已经开展两年了。“送教上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平凡而又艰辛,任重而道远!现就三个方面将我区“送教上门”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确定“送教”方案,全力保障残疾儿童教育平等性
我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积极落实《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宁波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甬政办发[2013]252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居家教育工作经验,并逐步完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保障制度。
“送教上门”服务的对象为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15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服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送教上门”的原则,注重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教学内容可结合残疾儿童少年的自身情况,合理制定和安排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方法。教育形式主要针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具体情况,采取走进家庭实施一对一的送教上门服务,原则上学生每周不少于1次,每学年不少于110课时,家长课堂每月不少于1次,每学年不少于8次。
(一)“送教上门”工作三阶段: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确定服务对象。年初,区残联、区教育局通力合作,在核实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 “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确定“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入户家访,了解学生现状,制定教育康复计划。在区残联和区教育局的组织下,由助残社会组织宁波市江北区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及“送教上门”服务对象所在区域学校相关负责老师对服务对象逐一入户家访,制定教育康复计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正式启动“送教上门”工作,由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专职教师走进残疾儿童家庭,实施一对一教育康复服务课程。
(二)“送教上门”的具体方案和主要措施
1.建立特殊儿童档案,客观反映学生情况
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发展评价资料,教学过程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训练记录等。通过首次入户家访,了解学生的病史、原有的教育水平、康复状况、生活自理情况等,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如家庭经济情况、家长以及抚养人的教育水平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需做好教案、每课的教学反思、每月总结等教学过程性资料。
2.定制“送教”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开设选修课与必修课,实施教育与康复双向服务,保证教学康复效果。课程设置方案充分考虑了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构成。学生选课模式为“2+2”,即每人每学年可选择两门必修课和两门选修课。
必修课主要着眼于学生需掌握的基本智力技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开设的课程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能力课程。
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生活适应能力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选修课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开设的课程有:第二语言、音乐、绘画和手工、感觉统合课程、精细运动课程、言语课程、认知课程等。每位学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特长选择以上课程,或是依据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从缺陷补偿的角度选择课程,从而达到居家康复的目的。
第二语言——在学生已有语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学习第二语言,如:地方语言、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简单的外语等;对不能使用语言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或沟通辅具。
音乐——通过音乐欣赏课程,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绘画与手工——通过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教育康复训练(感觉统合、精细运动、言语、认知)——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觉、认知、言语、思维、心灵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全记录,加强教学效果的督导
为了确保学生的教育、康复质量,加强与学生、学生家长的沟通,班主任每月需整理各任课老师的每课教学反思和每月教学总结,了解每位学生本月的教育康复情况,做好每位学生的档案工作并与任课老师、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将学生的总体上课情况反馈于家长,并解答家长在家庭辅助训练过程中的问题。
4.设立“家长课堂”,开展家庭辅助训练指导
家庭辅导和训练是完成学生教育康复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每一个残疾儿童教育康复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家长要能理解教育康复的内容,积极参与自己孩子教育康复计划的制定。其次,能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最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向老师提供信息和检查教育计划的执行效果,进而制定下一阶段的教育计划。但是,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并非教育工作者,也非康复治疗专业人员,面对自己的孩子的各种问题,总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送教上门”方案中,专门设置“家长课堂”,把知识不仅送学生,更送给学生家长。家长课堂每月不少于1次,根据家长时间以及授课内容,采取单独授课和集中授课两种方式。课程主要帮助家长学会观察、理解和安抚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行为及心理解析,同时掌握基本的康复操作方法。
二、个案反馈良好,送教成效明显,残疾儿童家庭满意度高
经过近两年送教课程的训练,送教残疾学员都呈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其中以冯天乐、吴俊辰两位学员尤为突出。
个案1:吴俊辰 15岁 智力障碍
送教初,言语简单或只能以字的形式说出,眼神对视一般,流口水现象严重,大运动能力极差,四肢肌力僵硬,不能独立上下楼梯。
两年来,由于家里教学环境实在狭小,吴俊辰的“送教上门”课程一直在江北区教育资源中心进行。根据吴俊辰的自身状况,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老师制定了有针对性地训练项目。其中包括感统训练、OPT口肌训练、双上肢OT、双下肢PT练习。现在,吴俊辰的大运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平衡能力得到加强。四肢灵活度得到提升(能独立、灵活上下楼梯,而无需任何辅助),四肢肌力得到了较大改善,使其能有正常的基本生活能力。
个案2:冯天乐 11岁 唐氏综合征 智力落后
送教初,逻辑思维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导致人际交往关系差,在身体发育方面,处于落后状态,小肌肉运动不灵活。
针对冯天乐的自身状况,设置的课程包括语言方面:OPT口肌练习,语句练习;认知方面:指令模仿、卡片配对、数字认知;大运动方面:双下肢协调跳; 精细运动方面:串珠、手指操练习。现在,冯天乐各方面有较大进步,语言方面进步较大,有长句、表达自己的需求;听指令进步较大,动作模仿较好,能正确进行卡片配对,学会了数字1-10,能够认识和读出;双下肢协调运动得到加强,上、下台阶能自己跳;手指灵活度得到加强,能很好的进行串珠练习。
两年来,送教工作中的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个案反馈良好,训练成效明显,得到了残疾儿童家庭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更获得家长的认可。
三、“送教”新模式立足实际,亮点多,工作开展稳健、扎实
“送教上门”具体实施工作以我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核心,以宁波市江北区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专业指导教师为骨干,以“送教上门”服务对象所在辖区的学校老师为补充,针对每个残疾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化教育与康复训练,真正实践医教结合,实施教育与康复双向服务。这样的“送教”模式是经过实地考察、立足实际,最终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亮点1:因地制宜,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江北现有教育康复资源,开展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保障教学质量。
亮点2:职责分工明确,扎实稳步推进工作进程。 新模式建立了健全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区残联、区教育、区财政等部门与社会团体参加的特殊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研究与协调解决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亮点3:设立“送教上门”专项经费,保障工作规范、有序、稳定开展。 “送教上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用具、康复设施设备的购置,教师授课、交通补助费用,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工作费用以及家长课堂培训费用等方面。
亮点4: 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送教教师队伍。 稳定的、高质量的送教教师队伍的有效建立,是全面推进“送教上门”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教师队伍的“高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风范的“高”,二是专业知识的“高”。送教工作特别辛苦,残疾儿童家庭地区分布广,路途远,家庭教学环境差,学生的残疾级别、等级不同,确实更是特别难教。因此,爱心和高尚的道德风范是从事这份工作的教师必备的精神食粮。同时,送教老师需要具备专业的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和教育学知识,能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运动、感知、认知、言语、思维、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制定相应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治疗、和心理疏导等训练。宁波市橄榄树儿童中心专门设立“送教上门”教育康复教研室,专业的5名教育康复教师专业、用心地服务于“送教上门”对象。
亮点5:“送教”依据学员残疾类型及残疾程度不同,设置相应的教育康复课时。 依据残疾儿童的残疾类型以及残疾程,结合首次入户家访的实际评估内容,将残疾儿童进行归类。教师的训练方案对“症”下药,原则上满足每位学员每周2课时的基本要求,对于个别特殊儿童强化训练的需要,按需增加合适的康复课时,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模式。按需增加康复课时不仅是训练本身的需要,更是对有效训练效果的巩固。
亮点6:调动社会资源,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创建“社会融合教育”的康复新模式。传统的特殊教育是将有残障的儿童从正常人群中分离出来,将这些特殊儿童按照障碍的特点进行分类,然后将他们集中在特殊学校,接收特殊教育,这是一种“正常”与“特殊”有个严格界限的隔离式教育。几十年,特殊教育领域又提出了很多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新的特殊教育模式,例如:“回归主流”,“全纳教育”,“随班就读”,“融合教育”等。作为特殊儿童中最为弱势的中重度儿童,更加需要走出隔离教育,融入家庭生活、社会生活。2014年“送教上门”开始,项目设置的社会融合教育课程将残疾儿童赵忠江带出家门,走向社会。但正如该课程的实施者莫老师所说的那样,“我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像莫老师这样的志愿者,走进这些孩子的心里,让孩子走近这个世界。
“送教上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平凡而又艰辛,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关注于心,关爱于行”,用实际行动切实保障这些特殊儿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体验到受教育的幸福,从而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生命的花开向何处?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敢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13396648832
0574-87659866
0574-87659800
宁波市江北区文教街道北岸琴森财富创意中心7号楼302室
扫码咨询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16 宁波江北区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11561号-2